邑yì
注解:國也。鄭莊公曰:吾先君新邑於此。左傳凡偁人曰大國,凡自偁曰敝邑。古國邑通偁。白虎通曰:夏曰夏邑,商曰商邑,周曰京師。尚書曰西邑夏,曰天邑商,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。周禮:四井爲邑。左傳: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。从囗,音韋。封域也。先王之制,尊𤰞有大小,从卪。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。大小謂方五百里,方四百里,方三百里,方二百里,方百里也。土部曰:公矦百里,伯七十里,子男五十里。從孟子說也。尊卑大小出於王命,故從卪。於汲切。七部。凡邑之屬皆从邑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邦bānɡ
注解:國也。周禮注曰:大曰邦,小曰國。析言之也。許云:邦,國也。國,邦也。統言之也。周禮注又云:邦之所居亦曰國。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内曰國,曰邑,析言則國野對偁。周禮體國經野是也。古者城𩫏所在曰國,曰邑,而不曰邦。邦之言封也。古邦封通用。書序云:邦康叔,邦諸矦。論語云:在邦域之中。皆封字也。周禮故書: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。邦謂土畍。杜子春改邦爲域,非也。从邑丰聲。博江切。九部。𤰫,古文。從𡳿田。之,適也。所謂往卽乃封。古文封字亦從之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郡jùn
注解:周制:天子地方千里,分爲百縣,縣有四郡。逸周書作雒篇曰:千里百縣,縣有四郡。高注六月紀云:周制:天子畿内方千里,分爲百縣,縣有四郡,郡有監。故春秋傳曰:上大夫受縣,下大夫受郡。周時縣大郡小。至秦始皇兼天下,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耳。按作雒篇與周禮不合。鄭注月令但云:四監,主山林川澤之官。百縣,鄉遂之屬。是不從作雒說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“上大夫受縣,下大夫受郡。”是也。各本少受縣下大夫五字。今從水經注河水篇所引補正。趙簡子曰:克敵者上大夫受縣,十大夫受郡。見左傳哀公二年。至秦初,天下置三十六郡㠯監縣。戰國策:甘茂曰:宜陽,大縣也。名爲縣,其實郡也。秦武王時巳郡大縣小矣。前此惠文王十年,魏納上郡十五縣。後十三年,攻楚漢中,取地六百里,置漢中郡。吳氏師道云:或者山東諸矦先變古縣大郡小之制,而秦效之。是也。至始皇卄六年,始置三十六郡。三十六郡者,錢氏大昕曰:地理志:河東、太原、上黨、東郡、潁川、南陽、南郡、九江、鉅鹿、齊郡、琅邪、會稽、漢中、蜀郡、巴郡、隴西、北地、上郡、雲中、鴈門、代郡、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、南海皆曰秦置,長沙國曰秦郡,河南曰故秦三川郡,沛郡曰故秦泗水郡,五原曰秦九原郡,鬰林曰故秦桂林郡,日南曰故秦象郡,趙國曰故秦邯鄲郡,梁國曰故秦碭郡,魯國曰故秦薛郡,數之適得三十六。下文揔之曰:本秦京師爲内史,分天下作三十六郡,此確然不易者也。史記始皇本紀:二十六年,分天下爲三十六郡。而略取陸梁地爲桂林、象郡、南海,乃在三十三年。裴駰以爲不當在三十六之内,因舍三郡,以内史,鄣郡,黔中,足之。内史别於三十六郡不待言。故鄣郡雖見於志注,而不系之秦。黔中郡見昭襄王三十年,而志不之數,不可爲典要也。史記之三十六與漢志同,乃揔攝後事而言之。故漢志、說文、高誘吕覽注、應劭風俗通、皇甫謐帝王世紀、司馬彪郡國志皆言秦分三十六郡。裴氏不從漢志之目。而唐人作晉書乃造秦四十郡之說,前此無言之者。从邑君聲。渠運切。十三部。按釋詁曰:郡,乃也。此未得其說,疑𨙻之誤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都dū p283下
注解: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。左傳曰: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無曰邑。周禮大司徒注曰:都鄙者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畍曰都。鄙,所居也。載師注曰:家邑,大夫之采地。小都,卿之采地。大都,公之采地,王子弟所食邑也。大宰八則注曰:都鄙,公𠨞大夫之采邑,王子弟所食邑。周召毛耼畢原之屬在畿内者,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。按據杜氏釋例:大曰都,小曰邑。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,尊其所居而大之也。又按左氏言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。許改云有先君之舊宗廟,則必如晉之曲沃故絳而後可偁都,恐非左氏意也。左氏與周官合。从邑者聲。當孤切。五部。周禮:歫國五百里爲都。此周禮說也。周禮載師注引司馬法曰:王國百里爲郊,二百里爲州,三百里爲野,四百里爲縣,五百里爲都。大宰注曰:邦中,在城郭者。四郊,去國百里。邦甸,二百里。家削,三百里。邦縣,四百里。邦都,五百里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鄰lín p284上
注解:五家爲鄰。見遂人職。按引伸爲凡親密之偁。从邑㷠聲。力珍切。十二部。〖注〗厸,古文鄰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酇zuǎn
注解:百家爲酇。遂人: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,四里爲酇,五酇爲鄙,五鄙爲縣,五縣爲遂。酇,聚也。謂酇與欑儹音義皆同。欑,一曰叢木也。儹,冣也。从邑贊聲。作管切。又作旦切。南陽有酇縣。漢地理志南陽郡酇矦國。孟康曰:音讚。按南陽縣作酇,沛郡縣作䣜。許二字書然不相亂也,在沛者後亦作酇,直由莽曰贊治而亂。南陽酇音讚,沛䣜及改作酇字皆音嵯,音亦本不相亂。蕭何始封之酇,茂陵書、文穎、臣瓚、顏師古、杜佑皆云在南陽,江統、戴規、姚察、李吉甫、今錢氏大昕皆云在沛。在沛說是也。始封於䣜,高后乃封之南陽之酇,與筑陽。文帝至莽之酇矦皆在南陽,故地理志於南陽云酇矦國,而沛郡酇下不云矦國,爲在沛者不久也。諸家所傳班固作泗水亭高祖碑云:文昌四友,漢有蕭何。序功第一,受封於䣜。以韵求之,可以不惑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鄙bǐ
注解:五酇爲鄙。見遂人。五百家也。又周禮都鄙:王子弟公𠨞大夫采地,其畍曰都。鄙,所居也。按大司徒以邦國、都鄙對言。鄭注以邦之所居曰國,都之所居曰鄙對言。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者,葢周禮都鄙歫國五百里,在王畿之邊,故鄙可釋爲邊。又引伸爲輕薄之偁。而鄙夫字故作啚。冣目云俗儒啚夫翫其所習,可證也。今則鄙行而啚廢矣。从邑啚聲。兵美切。古音在一部。故鄙否通叚用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郊jiāo
注解:歫國百里爲郊。杜子春注周禮曰:五十里爲近郊,百里爲遠郊。玉藻說郊祭曰:於郊,故謂之郊。从邑交聲。古肴切。二部。按周禮故書作蒿,假借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邸dǐ
注解:屬國舍也。文帝紀曰:入代邸。顏注曰: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。邸,至也。言所歸至也。按今俗謂旅舍爲邸。經典假借邸爲柢,如典瑞四圭有邸是也。釋器:邸謂之柢。當作柢謂之邸。釋言曰:柢,本也。鄭司農引作邸本也可證。爾雅皆釋經之辭。从邑氐聲。都禮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郛fú
注解:𩫏也。𩫏各本作郭。今正。公羊傳入其郛注:郛,恢郭也。城外大郭也。从邑孚聲。甫無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郵yóu
注解:竟上行書舍。孟子:德之流行,速於置郵而傳命。釋言:郵,過也。按經過與過失,古不分平去。故經過曰郵,過失亦曰郵。爲尤訧之假借字。从邑𡍮。會意。羽求切。古音在一部。𡍮,邊也。說從垂之意。在境上,故從垂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𨛍shào p284下
注解:國甸,大夫稍。稍,所食邑。載師注曰:故書稍或作削。按削當是𨛍之誤。許所據正故書或本也。太宰家削之賦當作家𨛍。釋文曰:家削本又作𨛍是也。按國甸之下疑有奪文。大宰曰:三曰邦甸之賦,四曰家𨛍之賦。載師曰:以公邑之田任甸地,以家邑之田任𨛍地。此云國甸,卽經之邦甸也。邦甸去國二百里,家𨛍三百里。此當云國甸之外曰家𨛍。大夫稍。稍,所食邑。鄭曰:家邑,大夫之采地也。稍與𨛍曡韵。从邑肖聲。所敎切。二部。《周禮》曰:“任𨛍地。”在天子三百里之内。鄭說同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鄯shàn
注解:鄯善,西胡國也。許書三言西胡,皆謂西域也。言西胡以别於匈奴爲北胡也。漢西域傳云:鄯善國本名樓蘭,王治扜泥城。去陽關千六百里,去長安六千一百里。元鳳四年,傅介子誅其王,更名其國爲鄯善,爲刻印章。是則此時初製鄯字也。漢鄯善國城在今哈密衞東南。中國山川,維首在隴蜀。紀地者必始於西,故起西域而雍州。从邑善,善亦聲。時戰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𥨪qiónɡ
注解:夏后時諸侯夷羿國也。弓部曰:𢏗,帝嚳䠶官,夏少康滅之。羽部曰:𦐧,羽之𦐧風,亦古諸矦也。按𢏗𦐧古通用。云帝嚳射官而夏少康滅之,則夏之夷羿卽帝嚳䠶官之後裔明矣。夷羿見左傳虞箴。左傳:魏絳云:夏訓有之曰:有竆后羿,昔有夏方衰,后羿自鉏遷於窮石,因夏民以代夏政。寒浞殺羿,靡滅浞,立少康,有窮由是遂亡。今左傳作窮。許所據作𥨪。今古字也。左氏之𥨪石,杜不言其地所在,葢非山海經、離騷、淮南子所云弱水所出之窮石也。地理志,說文皆云弱水出張掖山丹,則山海經、離騷、淮南子所云竆石當在山丹。漢山丹今爲甘州府山丹縣,歫夏都安邑甚遠。然許鄯善之下卽出𥨪字,固謂西北邊地。从邑,窮省聲。渠弓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𨜒jì
注解:周封黃帝之後於𨜒也。樂記曰: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。按𨜒薊古今字也,薊行而𨜒廢矣。漢地理志、郡國志皆作薊,則其字假借久矣。陸德明曰:薊,今涿郡薊縣是也,卽燕國之都也。孔安國、司馬遷及鄭皆云:燕召公與周同姓。案黃帝姓姬,君奭葢其後也。或黃帝之後封薊者滅絕,而更封燕召公乎。疑不能明也。而皇甫謐以召公爲文王之庶子,記傳更無所出。又左傳富辰言文王之昭亦無燕。玉裁按:地理志曰:廣陽國薊,燕召公所封。然則班意謂封黃帝之後卽召公也。而周本紀以封堯後於薊,封召公奭於燕竝言。張守節疑薊爲燕所幷,未知其審。从邑契聲,讀若薊。古詣切。十五部。上谷有𨜒縣。地理志廣陽國下曰:高帝燕國,昭帝元鳳元年爲廣陽郡,宣帝本始元年更爲國。郡國志廣陽郡注曰:世祖省廣陽郡,幷上谷,永平八年復。按許云上谷有薊縣,依光武省幷而言也。今京師順天府附郭大興縣治卽古燕都。許說漢制作𨜒,則知漢時故作𨜒矣。但不解今之漢志何以作薊也。○又按此五字,當如下文邰下𨟚下之例,作今上谷薊縣是也七字。漢時字巳作薊,如邰巳作斄,𨟚巳作穰。古今字不同,故箸之以言其合。假令漢時字本作𨜒,則其立文當云上谷縣也周時黃帝之後所封。如鄒下云魯縣古邾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之例矣。然則𨜒者,許所見古字也。薊者,漢時字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邰tái p285上
注解:炎帝之後,姜姓所封,周棄外家國。大雅:有邰家室。毛傳曰:邰,姜嫄之國也。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,故國后稷於邰,使事天以顯神,順天命。是則邰本后稷外家之國名,炎帝之後姜姓所封也。國后稷於邰時,葢國姜姓於他處矣。至武王克殷,興滅國,繼絕世,乃封神農之後於焦。从邑台聲。土來切。一部。右扶風斄縣是也。見地理志。周人作邰,漢人作斄,古今語小異,故古今字不同。郡國志無斄縣。郿下曰:有邰亭。葢斄縣倂入郿也。邰亭,杜預謂之釐鄉,徐廣謂之斄鄉,今陜西乾州武功縣縣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。《詩》曰:“有邰家室。”今生民詩有卽字。考高誘注吕覽辨士引:實穎實栗,有邰家室。亦無卽。○宋本說文無卽。與九經字㨾所引合。一本有者非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𨙸qí
注解:周文王所封。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。經典有岐無𨙸。惟漢地理志曰:大王徙𨙸,文王作酆。匈奴傳曰:秦襄公伐戎至𨙸。師古曰:𨙸,古岐字。岐專行而𨙸廢矣。許所見豳岐作𨙸,猶所見薊作𨜒也。地理志曰:右扶風美陽,禹貢岐山在西北。中水鄉,周大王所邑。魯頌箋曰:大王自豳徙居岐山之陽。按此云文王所封,要其終而言。皇矣詩曰:度其鮮原,居岐之陽。箋云: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,亦在岐山之南也。文王自𨙸遷酆,非文王始國𨙸也。下云酆,周文王所都。則此當云大王矣。戴先生曰:美陽今爲陜西鳳翔府岐山、扶風二縣。漢志:美陽、岐山在西北。今岐山縣東七十里岐山是。从邑支聲。巨支切。十五部。岐,𨙸或从山支聲。因岐山㠯名之也。𨙸或者、岐之或字。謂岐卽𨙸邑之或體也。又云因岐山㠯名之,則又𨙸邑岐山畫爲二字矣。考岐山見於夏書、雅頌、漢志。𨙸邑因岐山以名,𨙸邑可作岐,岐山不可作𨙸。薛綜注西京賦引說文:岐山在長安西美陽縣畍,山有兩岐,因以名焉。此說文山部原文也。山有兩岐,當作山有兩枝。山有兩枝,故名曰岐山。疑後人移入於此而𠜂改之。學者讀此可以𠜂邑部之岐專入山部矣。○按漢書地理志曰大王徙𨙸。曰襄公將兵救周有功,賜受𨙸酆之地。郊祀志曰大王建國於𨙸梁。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𨙸。皆作𨙸。𨙸周字也。而岐山字地理志皆作岐。是可證𨙸岐之别。㟚,古文𨙸,从枝从山。古文𨙸當作古文岐,此亦淺人改山部之文入此部耳。亦當𠜂此入彼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邠bīn p285下
注解:周大王國。在右扶風美陽。从邑分聲。補巾切。十三部。豳,美陽亭,卽豳也。民俗㠯夜市,有豳山。从山从豩。闕。按此二篆說解可疑。豳者,公劉之國。史記云慶節所國,非大王國。疑一。漢地理志、毛詩箋、郡國志皆云:豳在右扶風栒邑,不在美陽。疑二。地理、郡國二志皆云:栒邑有豳鄉。徐廣曰: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。漢右扶風之漆與栒邑皆是豳域,不得美陽有豳亭。疑三。從山,豩聲,非有闕也。而云從豩,闕。疑四。假令許果以豳合邠,當云或邠字,而不言及。疑五。葢古地名作邠,山名作豳,而地名因於山名,同音通用,如𨙸岐之比。是以周禮籥師經文作豳,注作邠。漢人於地名用邠不用豳。許氏原書當是豳岐本在山部,而後人移之,倂古今字爲一字。抑或許書之變例有然,未能定也。經典多作豳,惟孟子作邠。唐開元十三年始改豳州爲邠州。見通典、元和郡縣志。郭忠恕云:因似幽而易誤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郿méi p286上
注解:右扶風縣。前後二志同。大雅:申伯信邁,王餞于郿。毛云:郿地。箋云:時王葢省岐周,故于郿云。正義云:申在鎬京之東南,自鎬適申,塗不經郿。時宣王葢省視岐周,申伯從王至岐,自岐餞之。按今鳳翔府郿縣縣東北十五里渭水之北有故郿城。从邑睂聲。武悲切。師古音媚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郁yù
注解:右扶風郁夷也。見地理志。班引詩:周道郁夷。師古曰:毛詩周道倭遟,韓詩作郁夷字,言使臣乗馬行於此道。按古假借爲𢒰字,如論語郁郁乎文哉是也。𢒰,有文章也。其始借彧爲𢒰,其後又借郁爲彧。今陜西鳳翔府隴州州西五十里有故郁夷城。後漢建武二年,鄧禹遣兵擊赤眉於郁夷,在此處也。从邑有聲。於六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鄠hù
注解:右扶風縣也。前後二志同。今陜西西安府鄠縣縣北二里有故鄠城,卽古扈國也。从邑雩聲。胡古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扈hù
注解:夏后同姓所封,戰於甘者。尚書序曰: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,作甘誓。馬融曰:有扈,姒姓之國,爲無道。又曰:甘,有扈南郊地名也。左傳曰:夏有觀扈。五觀與扈皆夏同姓也。在鄠,謂夏之有扈在漢之鄠。鄠卽扈,如斄卽邰,薊卽𨜒,皆古今字。姚察史記訓纂云:户扈鄠三字一也。按扈爲周字,鄠爲秦字。通典云:至秦改爲鄠。有扈谷、甘亭。此五字有脫誤。當作有户谷户亭甘亭七字。今漢書鄠下云:古國,有扈谷亭。語不完。當依元和郡縣志所引云:古扈國有户谷、户亭,又有甘亭。史記正義所引志云:古扈國,有户亭。疑正義尚脫户谷二字。許書當與漢志同。户扈同字。姚察云:户扈鄠三字同。是也。从邑戶聲。胡古切。五部。按左傳扈民無淫者也,同屈蕩户之之户,止也。又離騷:扈江蘺於辟芷。王云:楚人名被爲扈。𡴰,古文扈,从山𢎘。此未詳其右所從也。鍇曰:從辰巳之巳。竊謂當從户,而轉寫失之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䣙péi
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謂右扶風鄠縣有䣙鄉也。下仿此。漢䣙成矦周緤。服虔音菅蒯之蒯。蘇林音簿催反。小顏、小司馬皆云:字從崩從邑。功臣表:剻成在長沙。張守節引輿地志云:䣙成縣,故陳倉縣之故鄉聚名也,周緤所封。與漢表、說文皆乖異。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于䣙,又未詳其地。从邑崩聲。沛城父有䣙鄉,沛郡城父見地理志。城父者,左傳襄元年昭九年之夷地,今安徽潁州府亳州州東南七十里有故城父城是也。史記索隱引三蒼云:䣙鄉在城父縣。音裴。讀若陪。許云崩聲,則在第六部也。讀若陪,則音轉在一部也。䣙城,楚漢春秋作憑城。師古云䣙又音普肯反。皆本音也。今音薄回切,依讀若陪之云而入灰韵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䢸jū p286下
注解:右扶風鄠鄉。从邑且聲。子余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郝hǎo
注解:右扶風鄠盩厔鄉。鉉本如此。謂右扶風之鄠縣、盩庢縣皆有郝鄉也。玉篇作右扶風盩庢鄉,無鄠字。而鍇本作右扶風鄠鄉盩庢縣,脫落不完。汲古毛扆乃取以改舊本,可笑也。前志曰:右扶風盩庢。按在今陜西西安府盩庢縣。从邑赤聲。呼各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酆fēnɡ
注解:周文王所都。詩書皆作豐。左傳:酆,文之昭也。字從邑。前後二志亦作酆。大雅曰:旣伐于崇,作邑于豐。杜預曰:酆在鄠縣。後志曰:酆在京兆杜陵西南。在京兆杜陵西南。京兆尹杜陵,二志同。今陜西西安府府東南十五里有故杜陵城。从邑豐聲。𢾭戎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鄭zhènɡ
注解:京兆縣。二志同。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。周厲王子友所封。前志曰:周宣王弟鄭桓公邑。从邑奠聲。直正切。十一部。宗周之滅,鄭徙潧洧之上,今新鄭是也。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,取虢鄶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,右雒左濟,前華後河,食溱洧焉。從其故名曰鄭。至漢爲河南郡新鄭。二志同。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郃hé
注解:左馮翊郃陽縣。二志同。應邵曰:在邰水之陽也。按今陜西同州府郃陽縣卽其地。从邑合聲。矦閤切。七部。《詩》曰:“在郃之陽。”大雅文。今詩郃作洽。水經注引亦作郃。按魏世家:文矦時西攻秦,築雒陰合陽。字作合,葢合者水名。毛詩本作在合之陽,故許引以說會意。秦漢間乃製郃字耳。今詩作洽者,後人意加水旁。許引詩作郃者,後人所改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𨙫kǒu
注解:京兆藍田鄉。二志皆云:京兆尹藍田。今陜西西安府藍田縣縣治西十一里有藍田故城。𨙫者,鄉名。今人叩擊字从卩,不當作𨙫。从邑口聲。苦后切。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𨟄fán
注解:京兆杜陵鄉。水經注渭水篇:泬水上承皇子陂於樊川。其地卽杜之樊鄉也。漢祖至櫟陽,以將軍樊噲灌廢𠀉最,賜邑於此鄉。按樊鄉見史漢樊噲傳。索隱引三秦記曰:長安正南,山名秦嶺,谷名子午,一名樊川,一名御宿。樊鄉卽樊川也。宋敏求長安志曰:樊川在萬年縣南三十五里。引十道志云:其地卽杜陵之樊鄉。凡言樊鄉,卽許之𨟄鄉也,在今西安府南三十里之樊川。周語:樊仲山父諫。韋曰:仲山父王𠨞士,食采於樊。毛傳曰:仲山甫,樊矦也。按周襄王賜晉文公陽樊之田。陽樊,一名樊,一名陽。國語:陽人不服,而曰陽有樊仲之官守焉。然則仲山甫之樊非此𨟄也。陽樊,方輿紀要云:或曰在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。从邑樊聲。附袁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𨞻fū p287上
注解:左馮翊縣。見地下志。按封禪書秦文公作鄜畤。今陜西鄜州洛川縣縣東南七十里有鄜城廢縣。从邑麃聲。甫無切。按票聲麃聲當在二部。而孟康鄜音𢾭者,凡漢志地名皆隨其地語言爲音故也。𥛬省作鄜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䣝tú
注解:左馮翊郃陽亭。謂左馮翊郃陽有䣝亭也。各本作䣝陽亭,誤。今依集韵、類篇、王伯厚詩地理考,正。伯厚困學紀聞亦作䣝陽亭,則宋時本固是,非錯出也。大雅韓奕:出宿于屠。毛曰:屠,地名。宋潏水李氏謂地在同州䣝谷,是也。按屠䣝古今字。顧氏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作荼谷渡,云在今陜西同州府郃陽縣東河西故城南。从邑屠聲。同都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邮yóu
注解:左馮翊高陵亭。各本無亭字。今依廣韵尤韵及玉篇補。錫韵又曰:邮,鄉名,在高陵。按左馮翊高陵,二志同。今陜西西安府高陵縣卽其地。从邑由聲。徒歷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𨛲nián
注解:左馮翊谷口鄉。左馮翊谷口,見地理志。今陜西西安府醴泉縣東北七十里有故谷口城。从邑年聲,讀若寧。奴顛切。十二部。按廣韵奴丁切。年聲而讀如寧,合韵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邽ɡuī
注解:隴西上邽也。見地理志。郡國志曰:漢陽郡上邽故屬隴西。胡氏三省云:秦本紀:武公伐邽冀戎,初縣之。上邽縣,故邽戎地也。此爲上邽,京兆有下邽。今甘肅秦州州西六十里有故上邽城。从邑圭聲。古畦切。十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部bù
注解:天水狄部。地理志水無狄部,未詳。顧氏祖禹曰:漢天水郡,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。从邑否聲。蒲口切。四部。按廣韵曰:部,署也。許冣目曰:分别部居,不相雜廁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郖dòu p287下
注解:弘農縣庾地。二志弘農郡首弘農縣。郡縣同名,故言弘農縣也。庾當作渡,字之誤也。水經注河水篇曰: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。城卽故函谷關。門水側城北流而注於河,河水於此有浢津。以河北有浢水南入於河,故有浢津之名也。穆天子傳:天子自窴軨乃次於浢水之陽,丁亥入於南鄭。考其沿歷所踵,路直斯津,是知袁豹之徒竇津之說非矣。按浢郖同字。魏志杜畿傳:畿遂詭道從郖津渡。陳壽用字合許書也。宋元嘉二十九年,北魏將封禮自郖津南渡赴弘農,拒桺元景。在今河南陜州靈寶縣西十里。从邑豆聲。當矦切。四部。按矦當作𠊱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鄏rǔ
注解:郟鄏,二字依韵會補。河南縣直城門官陌地也。官,趙抄宋本李仁甫本作宫。今集韵作官,類篇作官,似官是。官陌卽今云官路也。河南縣者,二志皆云河南郡河南,郡縣同名,故但云河南縣,以别於凡縣不云縣也。若漢魏時碑則云河南矣。漢雒陽縣,周之成周也。漢河南縣,周之王城也。今河南河南府府東北二十里有雒陽故城,府城西北有河南故城,河南故城西有郟鄏陌,或謂之郟山,北二里曰邙山。从邑辱聲。而蜀切。三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成王定鼎于郟鄏。”宣三年左傳文。按逸周書云:周公作大邑成周於中土,南繫於雒水,北因於郟山,以爲天下之大溱。地理志曰:河南郡河南,故郟鄏地,周武王遷九鼎,周公致太平,營以爲都,是爲王城。是則漢之河南縣,左傳之郟鄏也。周時郟鄏爲大名,漢時專𧦝城外官陌爲郟鄏陌,舊名之僅存者。故皇甫謐、杜預皆云:縣西有郟鄏陌也。許君先舉漢陌,後舉周地,使文義相足。别詳邙下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鄻liǎn
注解:周邑也。左傳昭卄九年: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。杜云:鄻,周邑。从邑輦聲。力展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𨝋zhài
注解:周邑也。左傳曰:凡蔣邢茅胙祭,周公之胤也。按春秋經、左傳、國語、史記、逸周書、竹書紀年,凡云祭伯、祭公謀父,字皆作祭。惟穆天子傳云𨝋父。注云:𨝋父,𨝋公謀父。𨝋者本字,祭者假借字。韋注國語云:祭畿内之國,周公之後也,爲王𠨞士,謀父字也。是則𨝋本西都畿内邑名。至東周時,隱元年祭伯來。莊卄三年祭叔來聘。尚仍其西都舊偁。許云周邑,系諸河南河内之閒,其諸東都亦有𨝋與,抑如鄭之仍舊偁與。从邑祭聲。側介切。十五部。禮記葉公之顧命,以周書祭公解正之。葉乃祭之誤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邙mánɡ p288上
注解:河南雒陽北。雒各本作洛,誤。今正。河南雒陽,二志同。芒山上邑。芒,宋本或作亡,或作土。玉篇、集韵、類篇作土。今定作芒。左傳昭卄二年杜注曰:北山,洛北芒也。文𨕖應休璉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曰:登芒濟河。李注引說文:芒,洛北大阜也。今說文雖無此語,然所據爲唐以前書。郡國志雒陽下亦引皇覽:縣北芒山,道西吕不韋冢。水經注穀水篇曰:廣莫門北對芒阜。是則山本名芒,山上之邑則作邙。後人但云北邙,尟知芒山矣。亡者,譌字也。土者,淺人肊改之也。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里,山連偃師、鞏、孟津三縣,綿𠀕四百餘里。左傳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,卽此。按周書所謂郟山者,北邙山也。王城謂之郟者,以山名之。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郟,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,周語晉文公旣定襄王于郟,皆謂王城也。然則云郟鄏者,謂郟山下肥漘之地。郟古字容當作夾。从邑亡聲。亦從芒省。會意。莫郞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鄩xún
注解:周邑也。左傳昭廿二年:郊鄩潰。杜曰: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。水經注洛水篇曰:鄩水於訾城西北東入洛水。京相璠云:有鄩城,葢周大夫鄩肸之邑也。按鄩肸、鄩羅皆子朝之黨。見左傳。今河南河南府鞏縣縣西南五十八里有故鄩城。从邑尋聲。徐林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郗chī
注解:周邑也。在河内。左傳隱十一年: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:溫原、絺樊、隰郕、欑茅、向、盟、州、陘、隤、懷。杜曰:絺在野王縣西南。按郗者本字,絺者古文假借字也。前志河内郡波縣,孟康云有絺城。後志亦云河内波有絺城。按許但云河内,不云某縣者,有所未審也。从邑𢁫聲。丑脂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鄆yùn
注解:河内沁水鄉。河内郡沁水,二志同。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。沁水縣有鄆鄉。从邑軍聲。王問切。十三部。魯有鄆地。見左氏春秋經傳。公羊作運。文公十二年,成公九年,襄公十二年,昭公元年之鄆。杜云:莒别邑,在城陽姑幕縣。此在魯東者也。成公十六年之鄆。杜云:魯西邑,在東郡廩𠀉。此在魯西境者也。東鄆當在今山東靑州府諸城縣。西鄆在今山東曹州府鄆城縣,有鄆城故城。按此與沛城父有䣙鄉,魯東有䣄戎爲一例。别於前義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邶bèi p288下
注解:故商邑。商,畿内之地也。邑,國也。商頌曰:商邑翼翼。自河内朝歌㠯北是也。河内朝歌,二志同。前志曰:朝歌,紂所都。詩諩曰:邶庸衞者,商紂畿内方十里之地。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爲殷後。三分其地置三監。使管叔,蔡叔霍叔尹而敎之。自紂城而北謂之邶,南謂之庸,東謂之衞。後三監導武庚叛,成王殺武庚,伐三監,更於此三國建諸矦。封康叔於衞,使爲之長。後世子孫稍幷彼二國,混而名之,從其國本而異之,爲邶庸衞之詩焉。故邶城在今河南衞輝府府東北。通典曰:故庸城在新鄉縣縣西南三十二里。从邑北聲。補妹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邘yú
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。左傳曰:邘,晉,應,韓,武之穆也。在河内野王是也。是也二字衍文。河内野王,二志同。前志孟康注曰:故邘國,今邘亭是也。後志曰:野王有邘城。尚書大傳曰:文王受命一年,𣃔虞芮之訟,二年伐邘。此商時之邘也,武王子所封。徐廣曰:在野王縣西北。按今河南懷慶府府西北十三里有故邘城。从邑亏聲。況于切。五部。讀又若區。于聲則讀如于矣。又讀同區,與四部合韵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𨛫lí
注解:殷諸侯國。今商書西伯戡黎。今文尚書作耆。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五年伐耆,周本紀明年敗耆國,是也。或作𨸔,或作飢,皆假借字也。許所據古文尚書作𨛫,戈部作黎,葢俗改也。左傳曰:赤狄奪黎氏地。詩序曰:狄人迫逐黎矦。未知卽商諸矦之後與否。在上黨東北。上黨,郡名。不言何縣者,有未審也。前志上黨壺關。應劭曰:黎矦國也,今黎亭是。後志同應說。今山西潞安府府治卽漢壺關縣,府西南三十五里有黎亭。从邑𥝢聲。郞奚切。十五部。𥝢,古文利。見刀部。《商書》:“西伯戡𨛫。”商書篇名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邵shào
注解:晉邑也。左傳襄二十三年:齊矦伐衞,遂伐晉。入孟門,登大行,張武軍於熒庭,戍郫邵。杜曰:取晉邑而守之。杜不言郫邵二邑名,據許則當是二邑也。文六年:賈季召公子樂於陳,趙孟使殺諸郫。此單言郫也。後志:河東垣縣有邵亭。注引博物記: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。趙孟殺公子樂郫邵,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。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,後魏之邵郡,後周之邵州皆此也。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。凡周召字作邵者,俗也。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,其說不經。从邑召聲。寔照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鄍mínɡ p289上
注解:晉邑也。左傳僖二年:荀息假道於虞曰:冀爲不道,入自顛軨,伐鄍三門。服虔曰:謂冀伐晉也。下文冀之旣病,亦唯君故。謂虞助晉也,將欲假道稱前恩以誘之。按服說是也。杜云鄍,虞邑。非也。許同服說。从邑冥聲。莫經切。十一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伐鄍三門。”是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鄐chù
注解:晉邢矦邑。按當云晉雍子邑。許筆誤也。左傳襄卄六年:聲子曰:雍子奔晉,晉人與之鄐。子靈卽申公巫臣,奔晉,晉人與之郉。昭十四年:晉郉矦與雍子爭鄐田。杜曰:郉矦,巫臣之子也。从邑畜聲。丑六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𨜫hòu
注解:晉之溫地。左傳成十一年:晉郤至與周爭𨜫田。郤至曰:溫,吾故也。杜曰:𨜫,溫别邑。今河内懷縣西南有𠊱人亭。按𨜫田今在河南懷慶府武陟縣。劉歆遂初赋:越矦田而長驅兮,釋叔向之飛患。巳下皆述叔向事,則矦田正謂郉矦雍子所爭者也。章樵以𨜫田說之,疑非。从邑矦聲。胡遘切。四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爭𨜫田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邲bì
注解:晉邑也。杜曰:邲,鄭地。按水經注濟水篇曰:次東得宿胥水口,濟水與河渾濤東注濟水於此。又兼邲目。春秋宣公十三年:晉楚之戰,楚軍於邲。卽是水也。顧氏祖禹曰:其地葢卽熒口受河之處。今在河陰縣西。从邑必聲。毗必切。十二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晋楚戰于邲。”宣十二年左傳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郤xì
注解:晉大夫叔虎邑也。叔虎之子曰郤芮,以邑爲氏。从邑谷聲。綺㦸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𨛬péi
注解:河東聞喜鄉。鄉各本作縣。今依廣韵正。河東郡聞喜,二志同。今山西絳州聞喜縣,漢縣地也。廣韵曰:𨛬,鄉名,在聞喜。伯益之後封於𨛬鄉,因以爲氏。後徙封解邑,乃去邑從衣。按今字裴行而𨛬廢矣。从邑非聲。薄回切。十五部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𨜻qián
注解:河東聞喜聚。乑部曰:邑落曰聚。舜所居,一年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聚,小於邑也。从邑虔聲。渠焉切。葢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邼kuānɡ
注解:河東聞喜鄉。从邑匡聲。去王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鄈kuí
注解:河東臨汾地,河東郡臨汾,二志同。今山西平陽府太平縣縣南二十五里臨汾故城是也。漢武帝紀:元鼎四年,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。如淳曰:脽者,河之東岸特堆崛,長四五里,廣二里餘,高十餘丈。汾陰縣治脽之上,后土祠在縣西。汾在脽之北,西流與河合也。師古曰:以其形高起如人尻脽,故以名云。一說地臨汾水之上,地本名鄈,音與葵同,彼鄉人呼鄈音如誰,因轉而爲脽字耳。故漢舊儀云葵上。玉裁按:水經:汾水又西過皮氏縣。注曰:汾水徑鄈𠀌北,故漢氏之方澤也。賈逵云:漢法:三年祭地汾陰方澤。澤中有方𠀌,故謂之方澤。𠀌卽鄈𠀌也。經又曰:又西至汾陰縣北,西注於河。注曰:水南有長阜,背汾帶河。阜長四五里,廣二里餘,高十丈。汾水歷其陰,西入河。漢書謂之汾陰脽。據酈氏此注:鄈、脽異處極明。然封禪書、郊祀志皆云: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。與武紀合。水經注河水篇亦云:河水東際汾陰脽,縣故城在脽側,城西北隅有脽𠀌,上有后土祠。是則鄈脽本無二。漢志云汾陰,許云臨汾者,葢二縣地邊竟相接故。似不當分别鄈、脽爲兩地也。从邑癸聲。水經注引此。揆唯切。十五部。即漢之所祭后土處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郉xínɡ p289下
注解:周公子所封,左傳:富辰曰:凡蔣郉茅胙祭,周公之胤也。杜曰:郉國在廣平襄國縣。地近河内懷。前志:趙國襄國,故郉國。後志同。按襄國故城在今直𥛬順德府城西南。許不云在趙國襄國而云地近河内懷者,有所審定之辭也。河内郡懷,二志同。今河南懷慶府武陟縣縣西南十一里有故懷城。从邑幵聲。户經切。按玉篇又輕千切。十一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鄔wū
注解:大原縣。二志同。前志曰:晉大夫司馬彌牟邑。按彌牟爲鄔大夫。見昭二十八年左傳。前此有鄔臧,以邑爲氏。戴先生曰:今山西汾州府介休縣縣東三十五里有故鄔城,漢縣也。其北魏之鄔城,在今介休縣東四十五里,俗譌武城。从邑烏聲。安古切。五部。按據許字從烏,以烏爲聲甚明。此所以字林乙袪反。郭樸三蒼解詁音瘀,於庶反。闞駰音厭飫之飫,重言之也。陸氏左傳音義乃云太原縣字,從焉作鄢,誤甚。且云舊音烏户反非。當從於庶反。夫於庶與烏户,亦南朝魚虞斂侈之辨耳,安有是非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祁qí
注解:大原縣。二志同。前志曰:晉大夫賈辛邑。按賈辛爲祁大夫。見左傳昭廿八年。前此巳有祁奚、祁午、祁盈、祁勝,以邑爲氏。今山西太原府祁縣縣東南七里有故祁城,漢縣治也。毛傳於吉日云:祁,大也。於采𦾴、大田云:祁祁,舒遟也。祁祁,徐皃也。於七月云:祁祁,衆多也。皆與本義不相關。从邑示聲。巨支切。按古音在十五部。當依廣韵渠脂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鄴yè p290上
注解:魏郡縣。二志同。漢魏郡治鄴縣。今河南彰德府臨漳縣西二十里有故鄴城。从邑業聲。魚怯切。八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𨙷jǐnɡ
注解:鄭地有𨙷亭。从邑井聲。云鄭地恐誤。葢京兆之鄭,則篆文宜次於鄭之後。若河南之新鄭,則宜次於下文鄶邧郔之伍。此上下文皆河内地,不宜忽羼以河南地名也。疑卽二志常山郡之井陘縣,趙地也。𨙷井葢古今字。井陘山,穆天子傳作𨦕山,地理志上黨郡下謂之石研關。師古曰:研,音形。玉篇𨙷子省切。廣韵子郢切。大徐户經切。十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邯hán
注解:趙邯鄲縣。趙國邯鄲,二志同。左傳有邯鄲午。秦始皇置邯鄲郡。漢趙國,故邯鄲郡也。張晏曰:邯山在東城下。單,𧗊也。城郭從邑,故加邑。按今直𥛬廣平府邯鄲縣縣西南二十里有故邯鄲城。从邑甘聲。胡安切。按甘聲當音含。古在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鄲dān
注解:邯鄲也。依張晏古字本作單,後人加邑耳。从邑單聲。都寒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郇xún
注解:周武王子所封國,文各本作武,誤。今依篇韵正。左傳:富辰曰:郇,文之昭也。毛傳曰:郇伯,郇矦也。左傳曰軍於郇,曰盟於郇,曰必居郇瑕氏之地,皆是也。郇國爲晉所幷。在晉地。在二志之河東解縣。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有故郇城。从邑旬聲,相倫切。十二部。讀若泓。此合韵也。疑當作淵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鄃shū
注解:清河縣。前志淸河郡鄃,後志淸河國鄃。史記河渠書曰:田蚡奉邑食鄃。又吕嬰、欒布皆封俞矦。俞卽鄃。今山東臨淸州夏津縣東北三十里有故鄃縣城。从邑俞聲。式朱切。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鄗hào
注解:常山縣也。从邑高聲。呼各切。音在二部。世祖所即位,今爲高邑。前志曰:常山郡鄗,世祖卽位更名高邑。後志曰:常山國高邑,故鄗,光武更名。按今直𥛬趙州栢鄉縣之縣北二十里有故鄗城是也。春秋時晉邑。左傳哀四年:齊國夏伐晉取鄗。杜曰:鄗卽高邑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鄡qiāo
注解:鉅鹿縣也。二志同。前志作郻,県與梟一字。但前志鉅鹿郻縣,豫章鄡陽縣。玉篇、廣韵皆郻與鄡陽二縣字别。然則許書此字作鄡及後志二縣字皆作鄡,非是。許書當是淺人改之,如𥄉首之改爲梟首也。盧氏文弨云:仲尼弟子列傳鄡單,鄡當作郻。郻單葢卽檀弓縣亶。縣乃字之誤。按漢鉅鹿縣城卽今直𥛬順德府平鄉縣城。唐通典曰:漢鄡城在深州鹿城縣東。从邑梟聲。梟當作𥄉。篆文當作郻。牽遥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鄚mò p290下
注解:涿郡縣。見前志。後志曰:河閒郡鄚,故屬涿。史記曰: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。徐廣云:鄭當爲鄚。按司馬以鄚系勃海者,境相際也。扁鵲,漢以前人,不當覈以漢制耳。今直𥛬河閒府任𠀌縣縣北十三里有莫州城,往來孔道也。唐開元十三年改鄚爲莫。見通典、舊唐書。从邑莫聲。慕各切。五部。今俗語如冒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郅zhì
注解:北地郁郅縣。見前志。漢北地郡。今甘肅慶陽府北至寧夏衞是其境。慶陽府附郭安化縣府城東有故郁郅城。水經注謂之尉李城,聲之誤也。从邑至聲。之日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𨜛sōu
注解:北方長狄國也。春秋文公十一年左傳:鄋瞞侵齊,遂伐我。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。穀梁傳曰:身橫九畞。在夏爲防風氏,在殷爲汪茫氏。芒或作茫,作汒,皆誤。魯語:仲尼曰:昔禹致羣神於會稽山,防風氏後至,禹殺而戮之,其骨節專車。防風,汪芒氏之君也,守封嵎之山者也。爲漆姓。在虞夏商爲汪芒氏,在周爲長翟,今爲大人。按國語本作在虞夏爲防風氏,在商爲汪芒氏。爲說苑、說文、王肅家語所本。今國語及史記孔子世家皆誤奪數字耳。韋注云:防風,汪芒氏之國名。汪芒,長翟之國名。謂汪芒之國在夏爲防風氏之國,長翟之國在商爲汪芒氏之國,此依孔子防風汪芒之君也而言之。今韋注譌爲汪芒氏之君名,則不可解矣。韋注云:封嵎二山在今吳郡永安縣,周世其國北遷爲長翟也。吳之永安縣在今浙江湖州府武康縣。顧氏祖禹曰:鄋瞞,在山東濟南府北境。或云今靑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城,古狄邑,卽長狄所居。按許以此篆廁涿郡北地之下,則許意謂其地在西北方,非在今山東也。从邑叜聲。所鳩切。三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𨜛瞞侵齊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鄦xǔ
注解:炎帝太嶽之胤,甫侯所封,炎帝神農氏之裔子爲大嶽。詳吕部下。大嶽封於吕,其裔子甫矦又封於鄦。鄦許古今字。前志曰:潁川郡,許故國,姜姓,四岳後。大叔所封。大叔,左傳隱十一年正義作文叔。說文敘目云:吕叔作藩,俾矦於許。然則封鄦者文叔,非甫矦也。鄭注吕㓝曰:吕矦受王命入爲三公。引尚書㓝德放云:周穆王以吕矦爲相。古文尚書吕㓝,今文尚書作甫㓝。且據國語、毛傳、史記、潛夫論諸書,吕甫許皆姜姓封國。詩王風申甫許三國竝言。武王旣封文叔於許矣,豈待穆王封甫矦於許。叔重言甫矦所封者,甫矦卽謂吕叔,吕叔卽謂文叔,無二人也。在潁川。謂鄦在潁川許縣也。潁川郡許,二志同。漢字作許,周時字作𨝬。史記鄭世家:鄦公惡鄭於楚。葢周字之存者。今春秋經、傳不作鄦者,或後人改之,或周時巳假借。未可定也。不曰在潁川許縣者,其字異形同音,其地古今一也。今河南許州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。从邑𣞤聲,讀若許。虛吕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邟kànɡ p291上
注解:潁川縣。見前志。今地理志云:潁川郡,周承休矦國,元帝置。元始二年更名鄭公。攷後漢書黃𤩞傳封邟鄉矦,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,元始二年更名曰邟,與顏本絕異。今按李本、顏本皆非事實。志文當是邟字大書,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於下。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,故不以縣名爲國名也。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。二年當依平帝紀、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,字之誤也。郡國志無邟縣者,幷省也。幷省之,故有邟鄉矣。漢封殷周之後可攷者。武帝紀:元鼎四年巡省豫州,封周𡾹子嘉爲周子南君。此史記封禪書所謂以三十里封周後,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,復加爵邑也。元帝紀: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爲周承休矦。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,元帝時置也。成帝紀: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爲殷紹嘉矦,三月進爵爲公,及周承休矦皆爲公。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爲周承休公,是也。平帝紀: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,周承休公曰鄭公。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爲公,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爲鄭公,地理志特約言之耳。後漢書光武帝紀: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爲周承休公,四年封殷後孔安爲殷紹嘉公。葢亂後失其封故也。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爲宋公,周承休公姬常爲衞公。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。地理志:東郡觀。應劭云:世祖更名衞國以封周後。又汝南新郪。應劭曰:章帝封殷後,更爲宋。郡國志曰:東郡,衞公國,本觀,光武更名。汝南郡,宋公國,周名郪𠀌,漢改爲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。云徙宋公,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,未審在何地。而成帝之殷紹嘉,平帝之宋公,地理志不載其封地。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,則綏和元年始封於沛也。前漢之周子南君,據恩澤矦表在長社,周承休在邟。後漢光武紀注曰: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。通典曰:汝州梁縣,光武封姬常爲周承休公。故城在今縣東。方輿紀要曰: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。光武封姬常於東郡觀縣曰衞公,以邟縣廢入陽城。然則始在邟縣,後徙於觀,爲衞公,則非邟縣地矣。○按東郡縣二十三。畔,觀二縣也。今本漢書譌舛。舉正於此。从邑亢聲。苦浪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郾yǎn p291下
注解:潁川縣。二志同。前志曰:南陽郡雉衡山,澧水所出,東至郾入汝。郾今本譌作𨜘。全氏祖望勘以水經正之。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是其地。从邑匽聲。於建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郟jiá
注解:潁川縣。見前志。故楚郟邑也。左傳昭元年: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郟。十九年:令尹子瑕城郟。秦二世元年:陳勝將鄧竉將兵居郟。在今河南汝州郟縣。从邑夾聲。工洽切。八部。按郟鄏之郟,山名,非此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郪qī
注解:新郪,汝南縣。見前志。後志曰:汝南郡宋公國,周名郪𠀌,漢改爲新郪,章帝建初四年,徙宋公於此。按魏世家:安釐王十一年,秦拔我郪𠀌是其地。今安徽潁州府城東八里有城,故新郪城也。从邑妻聲。七稽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鄎xī
注解:姬姓之國,在淮北。左傳隱十一年:鄭息有違言。杜曰:鄎國,汝南新息縣。按此經作息,注作鄎國也。釋文云:鄎音息。一本作息。此爲注作音也。自墨書朱字不分,而學者惑矣。左傳用古文假借字,杜解用說文本字,不與經同,此鄭氏注經之例也。左正義引世本曰:息國,姬姓。許云姬姓之國,本世本也。息矦伐鄭,君子謂其不親親,以其同姓也。左傳云息嬀者,謂息所娶之陳嬀也。今河南光州息縣。淮水在縣南五里,故息城在縣北三十里。从邑息聲。相卽切。一部。今汝南新息是也。新息大徐作新鄎,誤。汝南郡新息,二志同。孟康、司馬彪皆曰:故息國。按漢字作息,與左氏合。地在今息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郋xí
注解:汝南召陵里。召各本作邵,誤。今正。汝南郡召陵,二志同。闞駰曰:召者,高也。左傳僖四年:楚屈完來盟于師,盟子召陵。又見昭十四年、定四年傳。杜曰:召陵,潁川縣也,晉改屬潁川也。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。郋者,召陵里名。召陵又有萬歲里。許君,召陵萬歲里人也。从邑自聲,讀若奚。自聲在十五部,奚聲在十六部,合韵也。許葢用其方言如是。胡雞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𨜷pánɡ p292上
注解:汝南鮦陽亭。汝南郡鮦陽,二志同。鮦,孟康音紂。此方言如是。或云當作紂紅反者,非也。今河南汝寧府新蔡縣縣北有鮦陽故城,又有鮦陽渠。鮦者,水名。水經注:葛陂東出爲鮦水,俗謂之三丈陂是也。𨜷者,鮦陽亭名。疑卽左傳襄四年、定四年之緐陽也。从邑㫄聲。步光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郹jú
注解:蔡邑也。地理志:汝南郡有新蔡、上蔡二縣,沛郡有下蔡縣。上蔡縣故蔡國,周武王弟叔度所封。度放,成王封其子胡,十八世徙新蔡。新蔡縣,蔡平矦自蔡徙此。後二世徙下蔡。下蔡縣,故州來國,爲楚所滅,吳取之,至夫差遷昭矦於此。後四世矦齊,竟爲楚所滅。按杜預說同。上蔡、新蔡、下蔡,漢時用以名縣,非周時有此名也。上蔡、新蔡,漢時同在汝南郡。今二縣皆屬汝寧府,相歫不遠。若下蔡則歫上蔡新蔡遠矣。昭十九年左傳云:楚子之在蔡也,郹陽封人之女奔之,生大子建。平王爲蔡公時,蔡方滅,尚未遷新蔡。則郹陽當在上蔡矣。左傳又云:齊矦衞矦次于垂葭,實郹氏。則衞地非蔡地也。从邑狊聲。古闃切。十六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郹陽人女奔之。”按許當云郹陽,蔡邑也。以别於衞之郹氏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鄧dènɡ
注解:曼姓之國。左傳:楚武王夫人曰鄧曼。則知鄧國曼姓也。前志曰:鄧縣故國。今屬南陽。南陽郡鄧,二志同。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。从邑登聲。徒𠀕切。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鄾yōu
注解:鄧國地也。左傳桓九年: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,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。杜曰:鄾在今鄧縣南,沔水之北。後志曰:鄧有鄾聚。水經注曰:淯水又南徑鄧塞東,又徑鄾城東,古鄾子國也。葢鄧之南鄙也。从邑憂聲。於求切。三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鄧南鄙鄾人攻之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𨚙háo
注解:南陽淯陽鄉。淯二志作育。南陽郡育陽,二志同。今河南南陽府東育陽故城是也。𨚙者,漢時鄉名。从邑号聲。乎刀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鄛cháo
注解:南陽棘陽鄉。棘各本作棗,誤。今依後漢書宦者傳注及玉篇正。南陽郡棘陽,二志同。今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東北七十里有棘陽城是也,鄛其鄉名也。从邑巢聲。鉏交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𨟚ránɡ p292下
注解:今南陽穰縣。南陽穰,二志同。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東南二里穰縣故城是也。本楚地,後爲韓邑。史記:韓襄王十一年,秦取我穰。又秦武王封魏冄於此爲穰矦。𨟚者古字,穰者漢字,如𨜒薊、鄦許、鄎息、邰斄之例。葢許所見古籍作𨟚,漢時縣名字從禾也。从邑襄聲。汝羊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䣚lú
注解:南陽穰鄉。穰縣鄉名也。从邑婁聲。。力朱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𨞛ɡé
注解:南陽陰鄉。南陽郡陰,二志同。師古曰:左傳所云遷陰於下陰者也。𨞛者,其鄉名。从邑葛聲。古達切。十五部。○按此篆舊在鄳篆後。今依玉篇廁此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𨛋lǐ
注解:南陽西鄂亭。南陽郡西鄂,二志同。今河南南陽府北五十里故西鄂城是也。𨛋者,漢時亭名。从邑里聲。良止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䣁yǔ
注解:南陽舞陰亭。南陽郡舞陰,二志同。水經曰: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,東過其縣南。凡水之南爲陰,當因水在縣西北,縣卽在水東南而名舞陰矣。水作潕縣作舞者,漢時縣字作舞也。水經注作潕陰者,依水改字也。䣁者,漢時亭名。庾信賦曰栩陽亭有離别之賦,漢藝文志之别栩陽賦也。栩陽亭豈卽䣁亭與。从邑羽聲。王榘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郢yǐnɡ
注解:故楚都。楚芈姓。楚熊繹始居丹陽。顧氏輿地志:秭歸縣東有丹陽城,周迴八里,熊繹始封也。按今湖北宜昌府歸州州東七里丹陽城是。至文王熊貲始都郢。在南郡江陵北十里。南郡江陵,二志同。今湖北荆州府治江陵縣,府治卽故江陵城,府東北三里有故郢城。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楚文王自丹陽徙此,後九世平王城之,後十世秦拔我郢徙東。按楚有二郢,所都曰郢,别邑曰郊郢。左傳:鬭廉曰:君次於郊郢,以禦四邑。杜曰:郊郢,楚地。此必非郢都也。故前志曰:江陵縣,故楚郢都。又曰:郢縣,楚别邑故郢。劃然二縣。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奪誤也。許君於他邑不言歫今縣方向里數,獨此云在南郡江陵北十里。詳之者,以見非漢郢縣之郢也。水經注:江水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。謂楚都也。又東逕郢城南。子囊遺言所城可知也,謂楚别邑也。从邑呈聲。以整切。十一部。按孟子:文王生於岐周,卒於異郢。郢者,程字之假借也。𨙼,郢或省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鄢yān p293上
注解:南郡縣。孝惠三年改名宜城。南郡宜城,二志同。前志:宜城,故鄢,惠帝三年更名。按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西南九里故鄢城,亦謂之宜城廢縣是也。左傳昭十三年:王沿夏,將欲入鄢。杜曰:夏,漢别名。順流爲沿。順漢水南至鄢也。秦昭襄王卄八年:白起攻楚取鄢鄧。二十九年: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。高誘曰:秦兵出武關則臨鄢,下黔中則臨郢也。从邑焉聲。於乾切。十四部。按釋文於建反,又於晚反。又按春秋經傳鄭伯克段于鄢,晉及楚鄭戰于鄢陵,說者謂潁川郡地也。前志作傿陵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鄳ménɡ
注解:江夏縣。二志同。地當在南陽、江夏二郡之閒。今河南信陽州,湖北德安府應山縣之閒。縣葢以黽阨得名也。左傳定四年:楚司馬戌云:塞大隧、直轅、冥阨,三者漢東之隘道,緫名曰城口。魏晉以後,義陽有三關之塞。三關者,一曰平靖關,亦名西關,卽左傳之冥阨也,今在信陽州東南九十里,應山縣北六十五里。一曰武陽關,亦名東關,卽左傳之大隧也,在信陽州東南一百五十里,西南至應山縣一百三十里。一曰黃峴關,卽左傳之直轅也,在信陽州南九十里,南至應山縣亦九十里。吕氏春秋、淮南鴻烈皆云:天下九塞,冥阨其一。戰國策、史記二書或云黽阨,或云黽塞,或云黽阨之塞,或云鄳隘,或云冥阨之塞,其實黽冥鄳一字,阨隘一字。而魏策無忌謂魏王作危隘之塞,危卽黽之字誤也。黽古音讀如忙,與冥字爲陽庚之轉冣近。隋書地理志:義陽郡鍾山縣舊曰𨞚。魏世家正義引水經注作𨞚。𨞚者鄳之變。宋書州郡志曰:晉太康地志屬義陽,作鄳。永初郡國志何竝作𨞚。(此字今正)廣韵、集韵皆云:𨞚在義陽。陽今譌昌。又通典申州羅山、鐘山二縣下皆曰:漢郢縣地。此處不當有郢地,二郢字皆鄳字之誤。从邑黽聲。莫杏切。古音在十部。按庚韵音盲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邔qǐ
注解:南郡縣也。郡各本誤陽。今正。南郡邔,二志同。後志俗本譌作印。水經曰:禹貢三澨沱。在南郡邔縣北。今湖北襄陽府宜城縣縣北五十里有故邔城。从邑己聲。居擬切。一部。○按邔篆舊廁䣞邾之閒。今正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鄂è
注解:江夏縣。二志同。今湖北武昌府武縣縣西南二里故鄂城是也。江夏有鄂縣,故南陽之縣曰西鄂。顧氏祖禹曰:史記熊渠當周夷王時與兵伐庸楊粤至於鄂,又封中子紅爲鄂王。孔氏以爲南陽之鄂,誤矣。時楚兵未能逾漢而北也。从邑㖾聲。五各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邾zhū p293下
注解:江夏縣。二志同。前志曰:衡山王吳芮者都。按芮都邾,見項羽本紀。今湖北黃州府城去故邾城二里許是也。今大江東流徑黃州府城南,隔江相望者曰武昌縣。水經曰: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是也。酈善長曰:楚宣王滅邾,徙居於此。王隱地道記、劉昭郡國志注皆有此說。但此事不見楚世家。時楚之强,未必滅此彈丸而尚以地居之。葢此地古名邾,魯附庸國古名邾婁。依許所說,本不相謀,無庸牽合。从邑朱聲。陟輸切。古音在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鄖yún
注解:漢南之國。左傳桓十一年:鄖人軍於蒲騷。宣四年:若敖娶於鄖。字或作䢵。杜曰:鄖國在江夏雲杜縣東南有鄖城。按二志江夏皆有雲杜。今湖北德安府府城卽故鄖都也。漢水自西北而東南,德安在漢水北而云漢南者,漢之下游地勢處南也。春秋時楚滅鄖,故有鄖公辛。从邑員聲。羽文切。十三部。漢中有鄖關。地理志曰:漢中郡長利有鄖關。史記貨殖傳曰:南陽西通武關、鄖關。按武關在今河南内鄉縣西百七十里,鄖關在今湖北鄖陽府西。張守節注貨殖傳曰:鄖關當爲洵關,在金州洵陽縣。玉裁按:葢卽今鄖陽府舊上津縣,唐室亂時用通貢道者。東南通今鄖陽府,西通今陜西興安府洵陽縣。謂酈商傳之旬關卽鄖關可也,其關隘延長,不當謂兩地。鄖關去鄖國甚遠,其字同耳,故别言之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鄘yōnɡ
注解:南夷國。牧誓有庸蜀。左傳文十六年:庸人率羣蠻以叛楚,楚滅之。杜曰:庸今上庸縣,屬楚之小國。按二志漢中郡皆有上庸縣。今湖北鄖陽府竹山縣東四十里有故上庸城。尚書庸地在漢水之南,南至江尚遠。僞傳云在江南,非也。今字庸行而鄘廢,於詩風之邶庸作鄘,皆非也。又按南夷國當作漢南國。从邑庸聲。余封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郫pí
注解:蜀縣也。二志同。今四川成都府郫縣縣北故郫城是。从邑𤰞聲。符支切。十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𨞪chóu
注解:蜀江原地。蜀郡江原,二志同。故城當在今灌縣竟。華陽國志曰:縣在郡西,渡大江,濵文井江,去郡一百二十里是也。鄭注梁州之沱曰:江原有𨞪江,首出江南,至犍爲武陽又入江,豈沱之類與。前志曰:𨞪水首受江,南至武陽入江。水經注亦云:江原縣,𨞪江水出焉。葢有𨞪地而以名江也。今則無𨞪地、𨞪江之偁矣。从邑壽聲。市流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䣢jí p294上
注解:蜀地也。鍇曰:按字書鄉名。在臨邛。从邑𦔡聲。秦昔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𨞼wàn
注解:蜀廣漢鄉也。按蜀字衍。漢有蜀郡,有廣漢郡。此云廣漢鄉,上文云蜀地,皆不舉縣名者,未審也。从邑蔓聲。無販切。十四部。今集韵、類篇又武粉切。卽此字面譌其體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邡fānɡ
注解:汁邡,廣漢縣也。汁各本作什,非。今正。應劭注地理志曰:汁音十。如淳注功臣表曰:汁音什。漢王君平鄉道碑曰:汁邡王𠨞。是則漢時此縣名作汁字。凡作什者,以其音改之也。廣漢郡汁邡,二志同。今四川成都府什邡縣是也。从邑方聲。府良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䣕mà
注解:存䣕,犍爲縣。宋本皆作存。或作𨚲者,俗又或譌爲郁矣。前志犍爲郡存䣕。今本存作𨚲。而師古不爲音,知故作存。華陽國志、晉書尚作存。今四川敘州府府西南有𨚲䣕廢縣,府西北百六十里有𨚲䣕灘。从邑馬聲。莫駕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鄨bì
注解:牂柯縣。二志同。前志曰:不狼山,鄨水所出,東入沅,過郡二,行七百三十里。按犍爲郡,武帝建元六年開。牂柯郡,武帝元鼎六年開。則䣕字、鄨字必其時所製。今貴州遵義府府城西有鄨縣故城是也。方輿紀要曰:雲南陸涼州州北有廢鄨縣。非是。从邑敝聲,讀若鷩雉之鷩。必袂切。十五部。師古曰不列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𨚔bāo
注解:地名。按字廁於此,當是西南夷之地。从邑包聲。布交切。古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𨙻nuó
注解:西夷國。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。史記:自筰以東北,君長以數,冄駹冣大,在蜀之西。又謂牂柯爲南夷,邛筰爲西夷。𨙻葢卽冄駹之冄字,古今字也。按文王之子耼季。賈逵、韋昭皆云:耼,國名。但其地闕。史記作冄。索隱云:冄或作𨙻。終莫詳其地也。左傳莊十八年有𨙻處。杜云:𨙻處,楚地。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,今皆不引以茲緐蕪。从邑冄聲。諾何切。按冄聲本在七八部,雙聲合韵也。小雅、商頌毛傳曰:𨙷,多也。釋詁曰:𨙻,於也。左傳:棄甲則𨙻。杜云:𨙻猶何也。今人用𨙻字皆爲柰何之合聲。越語:吳人之𨙻不穀。亦又甚焉。韋注:𨙻,於也。此釋詁之證。郭失其解。又魚藻箋云:𨙻,安皃。安定有朝𨙻縣。安定郡朝𨙻,二志同。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𨙻故城。許意葢謂𨙻與朝𨙻異處,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。如淳朝音株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鄱pó p294下
注解:鄱陽,豫章縣。二志同。前志云:有鄱水西入湖漢。則縣在鄱水之北也。今江西饒州府治鄱陽縣府東六十里有故鄱陽城,府南有鄱江是也。楚世家:昭王十二年,吳伐楚,取番。按字本作番。故史,漢皆曰番君吳芮。地理志作鄱陽者,漢字也。从邑番聲。薄波切。十七部。按番聲在十四部,合韵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酃línɡ
注解:長沙縣。前志長沙國酃,後志長沙郡酃。今湖南衡州府治衡陽縣府東卄五里有故酃縣城是也。有酃湖。卽荆州記、水經注所云,湖水釀酒甚美,謂之酃酒者也。从邑霝聲。郞丁切。十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郴chēn
注解:桂陽縣。二志同。今湖南直𥛬郴州卽古郴縣。漢桂陽郡治也。从邑林聲。丑林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䣂lèi
注解:今桂陽耒陽縣。耒各本作䣂。今正。許謂䣂卽今之耒陽縣,如言鄎卽今之新息,𨟚卽今之穰縣也。其字卽異,其地則一,故言今以說之。桂陽郡耒陽,二志同。今湖南衡州府耒陽縣縣東四十五里有耒陽廢城。耒陽以耒水得名。从邑耒聲。盧對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鄮mào
注解:會稽縣。二志同。今浙江寧波府治鄞縣府治東三十里故鄮城是也。陸士龍曰:秦始皇身在鄮縣三十餘日。从邑𧶻聲。莫𠋫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鄞yín
注解:會稽縣。二志同。今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有故鄞城是也。說者謂以赤堇山得名,越絕書所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是也。葢其字初作堇,後乃加邑。越語曰:句踐之地東至於鄞。韋曰今鄞縣是也。从邑堇聲。語斤切。十三部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𨙶pèi
注解:沛國也。鉉本作沛郡,鍇本作沛國郡。按當作沛國沛郡也。謂後漢之沛國,前漢之沛郡,皆此𨙶也。不言沛縣者,言郡而縣可知矣。二志字作沛。𨙶沛古今字,如鄎息、𨟚穰、䣂耒之比。今江蘇徐州府漢沛郡地。从邑巿聲。博葢切。十五部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邴bǐnɡ
注解:宋下邑。下邑猶言小邑。左傳邴歜,邴意茲,邴泄,邴夏皆非宋人。公羊隱八年歸邴、入邴,九年會齊矦于邴皆非宋地。十年取防。防者,宋地。疑當作邴。从邑丙聲。兵永切。古音在十部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䣜cuó
注解:沛國縣。前志沛郡酇,後志沛國酇。陳勝攻銍酇苦柘譙,謂此酇也。今河南歸德府永城縣縣西南有故酇縣城。从邑虘聲。昨何切。通典引說文在何反,是也。古音在五部。今酇縣。謂本爲䣜縣,今爲酇縣。古今字異也。班固泗水亭長碑曰:文昌四友,漢有蕭何。序功第一,受封于䣜。正作䣜。水經注曰:渙水又東徑酇縣城南。春秋襄公十年:公會諸矦及齊世子光於䣜。今其地䣜聚是也。按今三經皆作柤。酈所據作䣜。此皆古字作䣜之證。許云今酇縣者,謂當時皆作酇,故箸之。如邟縣旣爲周承休矣,而必存邟字以箸其始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𨙹shǎo p295上
注解:地名。从邑少聲。書沼切。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䢻chén
注解:地名。从邑臣聲。植鄰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酁chán
注解:宋地也。左傳哀十七年:宋皇瑗之子麇,有友曰田丙,而奪其兄酁般邑以與之。酁般猶祁午、盂丙。酁者,般之邑也。不詳其地在漢之何郡縣,故但曰宋地。从邑毚聲,讀若讒。士咸切。八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鄑zī
注解:宋魯閒地。左傳莊元年:齊師遷紀郱、鄑、郚。杜曰三邑也。北海都昌縣有訾城。杜意訾卽鄑也。許於下文郚曰東海縣,故紀矦之邑。此不云紀邑而云宋魯閒地者,據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而言,不謂紀邑也。从邑㬜聲。卽移切。按晉聲在古音十二部,今鄑在五支者,葢由杜以訾城當之,而同其讀耳。集韵、類篇皆有卽刃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郜ɡào
注解:周文王子所封國。左傳:富辰曰:郜雍曹滕,文之昭也。杜云:濟陰成武縣東南有郜城。隱十年:敗宋師,取郜。葢郜附庸於宋,魯隱取其地,桓又取郜鼎於宋。僖二十年:郜子來朝。則魯未滅之也。許不云在成武者,許意以爲未寀也。今山東兖州府城武縣縣東南二十里有故郜城。从邑吿聲。古到切。音在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鄄juàn
注解:衞地。春秋莊十四年:單伯會齊矦、宋公、衞矦、鄭伯于鄄。十五年:復會于鄄。十九年:公子吉及齊矦、宋公盟于鄄。襄十四年:衞獻公如鄄出奔齊。哀十七年:晉伐衞,衞人出莊公而與晉平。旣而衞矦自鄄入。杜曰:鄄,衞也。今東郡甄城是也。今濟陰鄄城。二志同。謂在周曰鄄,在漢爲鄄城縣也。今山東曹州府濮州州東二十里有鄄城廢縣。从邑𡍯聲。吉掾切。古音在十二部。左傳杜注作甄城音眞可證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邛qiónɡ
注解:邛成,成各本作地。今正。濟陰縣。各本衍在字。今𠜂。今本地理志曰:山陽郡郜成矦國。宋氏祁云:郜當作邛。外戚表:邛成屬濟陰,與山陽相距不遠。玉裁按:宋說是也。玉篇邛字下曰:山陽邛成縣。此邛成之確證。希馮葢以前志正說文,而不知說文與表合。前漢時容有改屬,故志表不符耳。志云矦國,卽表之邛成共矦王奉先也。邛成之誤郜成者,以莽曰告成之故也。郡國志成武有郜城,與此無涉。○又按水經注泗水篇曰:黃溝又東逕邛城縣故城南。地理志山陽縣也,五莽更名之曰郜城矣。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論也。此可證漢志本作邛。水經注版本譌作邛。戴先生校注文乃依漢志誤本,改卬城爲郜成,改郜城爲告成,非是。郜城本在成武縣東南,自莽改邛城曰郜城,於是謂在成武者北郜,此曰南郜。今本漢志作莽曰告成,亦誤也。地理中成城二字多淆,猝難審定。从邑工聲。渠容切。九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鄶kuài p295下
注解:祝融之後,妘姓所封。潧洧之間。鄭滅之。鄭詩諩曰:檜者,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。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,熒播之南,居溱洧之閒。祝融氏名黎,其後八姓,惟妘姓檜者處其地焉。後爲鄭桓公之子武公所滅。按鄶在外方之東,非外方之北也。熒播,依小顏地理志注引作播。鄭語云祝融其後八姓,妘姓鄢、鄶、路、偪陽也。鄶以祝融之後仍封祝融之墟。左傳黎爲祝融。大戴禮、世本皆云祝融之弟吳回。吳回生陸終,陸終弟四子萊言是爲妘鄶人,卽鄶之祖也。萊亦作求,妘亦作云,鄶亦作會。今河南許州密縣,古鄶地。从邑會聲。古會切。十五部。按檜者,假借字也。左傳、國語作鄶。詩釋文曰:檜本又作鄶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邧yuán
注解:鄭邑也。左傳文四年:晉矦伐秦,圍邧新城,以報王官之役。廣韵云:秦邑名。是也。今左傳鄭地無名邧者。从邑元聲。虞遠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郔yán
注解:鄭地。左傳宣三年:晉矦伐鄭及郔。杜曰:郔,鄭地。釋文:郔,音延。宋淳化本及明人補刻石經作延,皆誤字也。又宣十二年:楚子北,師次于郔。實一地也。若隱元年:大叔收貳以爲己邑,至於廩延。當别是一地,字不從邑。从邑延聲。以然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郠ɡěnɡ
注解:琅邪莒邑。按當云莒邑也,在琅邪。如郗,周邑也,在河内之例。从邑㪅聲。古杏切。古音在十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取郠。”左傳昭十七年:季平子伐莒取郠。杜云:郠,莒邑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鄅yǔ
注解:妘姓之國。春秋昭十八年:邾人入鄅。左傳云:鄅人藉稻。杜云:鄅,妘姓國也。正義云:鄅爲妘姓。世本文。按韋昭曰:陸終弟四子求言爲妘姓。杜曰:鄅,今琅邪開陽縣。前志曰:東海郡開陽,故鄅國。後志開陽屬琅邪。開陽卽春秋經哀三年之啟陽也。魯有鄅地,爲啟陽。荀卿則云襄賁開陽。今山東沂州府府北十五里有故開陽城。从邑禹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鄅人藉稻。”服虔曰:藉,耕種於藉田也。讀若規榘。今王榘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鄒zōu p296上
注解:魯縣,古邾𡝤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魯國騶,二志同。二志作騶,許作鄒者,葢許本作魯騶縣,如今汝南新息、今南陽穰縣之比,淺者乃𠜂去騶字耳。周時或云鄒,或云邾婁者,語言緩急之殊也。周時作鄒,漢時作騶者,古今字之異也。邾婁各本無婁。今依韵會所據正。左、榖作邾。公羊、檀弓作邾婁。婁如字。邾又夷也。邾婁之合聲爲鄒,夷語也。國語、孟子作鄒。三者鄒爲正。邾則省文。故邾篆下不言春秋邾國,此必依公羊作邾婁國也。漢時縣名作騶,如韓勑碑陰騶韋仲𠨞足證。鄭語曰:曹姓鄒莒。韋云:陸終第五子曰安,爲曹姓,封於鄒。杜諩云:邾,曹姓,顓頊之後,有六終,產六子。其弟五子曰安,邾卽安之後也。周武王封其苗裔俠爲附庸,居邾。前志曰:騶故邾國,曹姓,二十九世爲楚所滅。按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,祝融之後八姓,妘、曹其二也。然則上文鄶祝融之後妘姓所封,此云帝顓頊之後,互文錯見也。今山東兖州府鄒縣縣東南二十六里有古邾城。○趙氏岐曰:鄒本春秋邾子之國,至孟子時改曰鄒,此未知其始本名鄒也。从邑芻聲。側鳩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䣄tú
注解:邾下邑地。邾當作鄒,如鄾篆與鄧篆相聮之例。地當作也。周禮雍氏注:伯禽以王師征徐戎。劉本徐作䣄,音徐。按魯世家:頃公十九年,楚伐我,取徐州。徐廣曰:徐州在魯東,今薛縣。引後志曰:魯國薛縣,本國,六國時曰徐州。玉裁謂:楚所取之徐州卽䣄地。疑非薛。齊涽王三年巳封田嬰於薛,不能至魯頃公十九年魯尚有薛也。齊世家:田常執𥳑公於徐州。亦非此徐州。从邑余聲。魯東有䣄城,城當作戎,許書之例未有言城者。䣄戎,卽周禮注所云伯禽以王師征䣄戎。今尚書作徐夷、徐戎。許鄭所據作䣄。鄒在魯東則䣄在魯東可知矣。書序曰:徐夷竝興,東郊不𨴔。昭元年傳周有徐奄。徐葢䣄戎也。鄒習於夷,故左傳曰邾又夷也。讀若塗。塗當作涂。同都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邿shī p296下
注解:附庸國。王制曰: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於天子。附於諸矦曰附庸。鄭云:不合,謂不朝會也。小城曰附庸。附庸者,以國事附於大國,不能以名通也。春秋襄十三年夏:取邿。邿者,魯附庸也。在東平亢父邿亭。前志曰:東平國亢父詩亭,故詩國。後志曰:章帝元和元年,分東平國爲任城國。亢父屬任城國。按前志當作詩亭故邿國。許書當作東平亢父詩亭。杜預左注亦當本作詩亭。皆寫者亂之耳。邿詩古今字也。今山東濟寧州東南有故邿城。从邑寺聲。書之切。一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取邿。”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郰zōu
注解:魯下邑。孔子之鄉。論語孔注曰:鄹,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也。左傳杜注曰:紇,郰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紇也。檀弓郰曼父之母。鄭云:曼父之母與徵在爲鄰,相善。孔子世家曰:孔子生魯昌平鄉郰邑。杜曰:郰邑,魯縣東南莝城是也。張守節曰:夫子生在鄒之闕里,長徙曲阜,仍號闕里。按杜云莝城者,今不得其詳。說者以爲今鄒縣西北之東鄒村西鄒集是也。孔子世家言郰人輓父,檀弓言郰曼父,鄭注言郰叔梁紇,葢孔子之父,魯人以郰人紇呼之。如周禮之鄉以州名,野以邑名。非郰爲所治邑也。論語云郰人之子者,孔子弟子爲師諱紇字也。郰大夫之文始見於王肅私定家語,而孔氏論語注乃肅輩僞托者。从邑取聲。側鳩切。四部。論語作鄹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郕chénɡ
注解:魯孟氏邑。今春秋三經三傳皆作成。郕成古字也。左傳昭七年:晉人來治𣏌田,季孫將以成與之。杜云:成,孟氏邑。本杞田。定十二年:將墮成。公斂處父曰:墮成。齊人必至于北門。杜云:成在魯北竟。按孟氏邑非姬姓郕國之地也。今左傳隱五年衞人入郕,文十二年郕伯來奔,僖卄四年管蔡郕霍,文之昭也。字皆正作郕。而許不云姬姓之國者,葢許所據左氏郕成字互易,不可以今所據繩許也。公羊郕國之字則作盛。古郕國在今兖州府汶上縣北二十里故郕城,不在魯北竟。从邑成聲。氏征切。十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䣍yǎn
注解:周公所誅䣍國。在魯。玉篇作周公所誅叛國商奄,是也。奄䣍二字周時竝行,今則奄行而䣍廢矣。單呼曰奄,絫呼曰商奄。書序、孟子、左傳皆云奄。如踐奄,歸自奄,伐奄,昭元年周有徐奄,是也。左傳又云商奄。如昭九年蒲姑商奄吾土也,定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曍之虛,是也。大部曰:奄,覆也。爾雅:弇,葢也。故商奄亦呼商葢。墨子曰:周公旦非關叔辭三公,東處於商葢。韓非子曰:周公旦將攻商葢。辛公甲曰:不如服衆小以劫大,乃攻九夷,而商葢服矣。商葢卽商奄也。奄在淮北,近魯,故許云在魯。鄭注書序云奄在淮夷之北,注多方云奄在淮夷旁,是也。祝鮀說因商奄之民封魯者,杜云或逬散在魯是也。今山東兖州府曲阜縣縣城東二里有奄城,云故奄國,卽括地志之奄里。此可證逬散在魯之說。豳風:四國是皇。毛傳云:四國,管蔡商奄也。商謂武庚,則此傳商奄爲二。从邑奄聲。依檢切。八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酄huān p297上
注解:魯下邑。春秋經定十年:齊人來歸鄆、讙、龜陰之田。鄆,公羊作運。讙,三經三傳皆同。許作酄。容許所據異也。應劭注前志引春秋哀八年取酄及闡,字亦作酄。賈服云:鄆讙二邑名。左傳桓三年杜注曰:讙,魯地。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。从邑雚聲。呼官切。十四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齊人來歸酄。”按許引左氏則言春秋傳曰,引公羊則言春秋公羊傳曰,以别於左氏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郞lánɡ
注解:魯亭也。春秋隱元年:費伯率師城郞。桓四年:公狩于郞。十年:齊矦衞矦鄭伯來戰于郞。莊八年:師次于郞,以俟陳人蔡人。三十一年:築臺于郞。哀十一年:戰于郊。檀弓作戰於郞。鄭曰:郞,魯近邑也。杜云:郞,魯邑。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。按以郞爲男子之偁及官名者,皆良之假借字也。从邑良聲。魯當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邳pī
注解:奚仲之後,湯左相仲虺所封國。左傳定元年:薛宰曰:薛之皇祖奚仲居薛,以爲夏車正。奚仲遷於邳,仲虺居薛,以爲湯左相。諩云:薛,任姓。黃帝之苗裔奚仲封爲薛矦。今魯國薛縣是也。奚仲遷於邳,仲虺居薛,以爲湯左相,武王復以其胄爲薛矦,齊桓黜爲伯。小國無記,世不可知,亦不知爲誰所滅。按杜亦云仲虺,奚仲之後,與許合。邳者,所封國名,如𥨪𨜒邰扈邘𨛫郉𨝬鄎鄧郜鄶鄅等字之例。左傳昭元年云:虞有三苗,砟有觀扈,商有姺邳,周有徐奄。皆國名也。杜云:姺邳二國,商諸矦。按葢謂仲虺之後爲亂者也。在魯。薛縣是也。謂商之邳國,在今漢之魯國,魯國薛縣是其地也。魯國薛,二志同。前志云:夏車奚仲所國,後遷於邳,湯相仲虺居之。合班,許所云。葢奚仲所遷之邳,歫薛密邇,如邾遷於釋之比。遷於邳則國名邳,仲虺所居薛,而邳名不改。姺邳與觀扈徐奄同,則國嘗滅矣,周復封其後於邳爲薛矦也。應劭注東海下邳曰:邳在薛,其後徙此,故曰下。臣瓚曰:有上邳,故曰下邳。按吕后三年封楚元王子郢客爲上邳矦。上邳卽薛也。然則昭元年、定元年杜注皆云邳,下邳縣。非是。下邳在今江蘇徐州府之邳州,薛縣在今山東兖州府滕縣,縣南四十里有故薛城。从邑㔻聲。𢾭悲切。十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鄣zhānɡ p297下
注解:紀邑也。春秋經莊三十年:齊人降鄣。公羊、榖梁皆曰:鄣,紀之遺邑也。劉歆、賈逵依之。許說同。杜云:紀附庸國。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,歫紀太遠,非許意也。古紀國在今山東靑州府壽光縣西南三十里紀城,鄣邑當附近,卽昭十九年左傳之紀鄣也。紀鄣者,本紀國之鄣邑,猶齊語紀酅謂本紀國之酅邑也。公、榖云鄣,紀之遺邑,與左傳云紀鄣合。杜云:紀鄣在東海贛榆。是也。莊三十年之鄣卽此。杜分爲兩地,非。今江蘇海州贛榆縣縣北七十五里有故紀鄣城。亦曰紀城。从邑章聲。諸良切。十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邗hán
注解:國也,今屬臨淮。左傳哀九年:吳城邗。溝通江淮。杜云:於邗江築城穿溝,東北通射陽湖,西北至末口入淮,通糧道也。今廣陵邗江是。按左傳吳城邗爲句,溝通江淮爲句。曰城邗,則知邗地名。許云國者,許必有所據矣。本是邗國,其地漢屬臨淮郡。不言何縣者,有未審也。此與鄦在潁川,鄧屬南陽一例。地理志曰:廣陵國江都,有渠水首受江,北至射陽入湖。水經注曰:邗城下掘深溝,謂之韓江,亦曰邗溟溝,自江東北通射陽湖,地理志所謂渠水也。西北至末口入淮。江都縣,前志屬廣陵郡。許云今屬臨淮者,許意邗國地當在前漢臨淮郡,不在廣陵也。从邑干聲。胡安切。十四部。一曰邗本屬吳。錢氏大昕曰:許前後㒳說。後說似卽用左氏吳城邗,溝通江淮之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䣡yí
注解:臨淮徐地。前志曰:臨淮郡徐故國,盈姓,春秋時徐子章禹爲楚所滅。後志曰:下邳國,徐本國。後志之下邳國,卽前志之臨淮郡也。今安徽泗州州北五十里有故徐城廢縣。䣡者,徐縣地名也。从邑義聲。魚羈切。古音在十七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徐䣡楚。”左傳昭六年:徐儀楚聘于楚,楚子執之。杜云:儀楚,徐大夫。按許所據左作䣡,以邑爲氏,古本古說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郈hòu
注解:東平無鹽鄉。東平國無鹽,二志同。杜預曰:故宿國,今山東東平州州東二十里有故無鹽城。前志曰:無鹽有郈鄉。左傳昭二十五年:臧會逸奔郈。杜曰:東平無鹽縣東南有郈鄉亭。左正義曰:此時尚爲公邑,後爲叔孫私邑。从邑后聲。胡口切。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郯tán p298上
注解:東海縣。東海郡郯,二志同。今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縣西南百里有故郯城。帝少昊之後所封。前志曰:郯,故國,少昊後,盈姓。按盈卽嬴字。宣四年經曰:公及齊矦平莒及郯。从邑炎聲。徒甘切。八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郚wú
注解:東海縣。前志云:東海郡郚鄉。疑此當云郚鄉東海縣。故紀侯之邑也。春秋經莊元年:齊師遷紀郱、鄑、郚。杜云:郚在東莞朱虛縣東南。按前漢郚鄉縣,後漢幷入琅邪之朱虛。永初元年,朱虛又屬北海國,晉屬東莞郡。故杜預、劉昭皆云:朱虛有郚城。朱虛,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縣東六十里故朱虛城是也。故郚城,在今靑州府安𠀉縣縣西南六十里。从邑吾聲。五乎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酅xī
注解:東海之邑。春秋經莊三年:紀季以酅入于齊。前志甾川國,東安平。孟康注曰:春秋之酅,今酅亭是也。後志東安平屬北海國,有酅亭。按前志云甾川國,後幷北海。疑許當云北海之邑。酅亭在今山東靑州府臨淄縣縣東。齊語曰:正封疆地東至于紀酅。紀酅猶言紀鄣,謂故紀國之酅也。从邑巂聲。户圭切。十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鄫cénɡ
注解:姒姓國。按許書無姒字。漢碑姒作似。左傳:衞成公命祀夏后相,甯武子不可,曰杞鄫何事。國語韋注曰:杞繒二國姒姓,夏禹之後。在東海。前志曰:東海郡,繒故國,禹後。後志曰:琅邪國繒,故屬東海。今山東兖州府繹縣東八十里有故鄫城。按國名之字,左傳作鄫,國語作繒,公羊作鄫,穀梁作繒。左釋文於鄫首見處云亦作繒。據許則國名從邑也。漢縣名從糸。从邑曾聲。疾陵切。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邪yé
注解:琅邪郡也。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。前志曰:琅邪郡,秦置,屬徐州。後志曰:琅邪國,屬徐州刺史部。許從前漢之制,故曰郡。前志: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。今山東兖州府東境,沂州府及靑州府南境,莒州、萊州府南境,膠州一帶皆是其地。今兖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,古齊琅邪邑也。其地有琅邪山。管子:齊桓公將東遊,南至琅邪。孟子:齊景公欲遵海而南,放於琅邪。蘇秦說齊宣王曰:齊南有泰山,東有琅邪。史記:秦始皇屢竝海至琅邪。子虛賦曰:齊東陼鉅海,南有琅邪。皆謂今諸城縣。山海經云琅邪臺在渤海郡閒,非也。趙岐曰:琅邪,齊東南境上邑。越絕書:句踐卽滅吳,欲霸中國,徙都琅邪,立觀臺於山上,周七里,以望東海。始皇立琅邪郡,爲三十六郡之一,而漢因之。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。許君以其字從邑,傅合郡名爲釋耳。九經字㨾曰:郞邪,郡名。郞,良也。邪,道也。以地居鄒魯,人有善道,故爲郡名。今經典玉旁作良者譌,未知其說所出。古書絕無作郞者,且琅邪齊地,非鄒魯地。邪,古書用爲衺正字,又用爲辭助,如乾坤其易之門邪,乾坤其易之縕邪,是也。今人文字,邪爲疑辭,也爲決辭,古書則多不分别。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,當作邪是也。又邪也二字古多兩句竝用者。如龔遂傳:今欲使臣勝之邪,將安之也。韓愈文:其眞無馬邪,其眞不知馬也。皆也與邪同。从邑牙聲。以遮切。古音在五部。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,俗字也。近人隷書從耳作耶,由牙耳相似,臧三牙或作臧三耳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邞fū p298下
注解:琅邪縣也。前志:琅邪郡,邞。後志無。幷省也。漢孝文元年,封吕平爲矦國。一名純德。前志曰:莽曰純德。从邑夫聲。甫無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䣛qī
注解:齊地也。从邑桼聲。親吉切。十二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郭ɡuō
注解:齊之郭氏虚。謂此篆乃齊郭氏虛之字也。郭本國名。虛墟古今字。郭國旣亡謂之郭氏虛,如左傳言少昊之虛,昆吾之虛,大曍之虛,祝融之虛也。郭氏虛在齊境内。善善不能進,惡惡不能退,是㠯亡國也。郭何以爲虛,職是故也。事見韓詩外傳。新序、風俗通皆同。亦有取此說春秋者。按莊二十四年經云:赤歸于曹、郭公。公羊傳曰:赤者何。曹無赤者,葢郭公也。郭公者何。失地之君也。穀梁傳曰:赤葢郭公也。何爲名也。禮,諸矦無外歸之義。外歸,非正也。左無傳。郭今以爲城𩫖字,又以爲恢郭字。又左傳虢國字,公羊作郭。从邑𩫖聲。古博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郳ní
注解:齊地。从邑兒聲。五雞切。十六部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齊高厚定郳田。”左傳襄六年:齊矦滅萊,遷萊于郳。高厚,崔杼定其田。杜云:遷萊子於郳國。正義云:郳卽小邾。小邾附屬於齊,故滅萊國而遷其君於小邾。按世本云:邾顏居邾,肥徙郳。宋仲子注:邾顏别封小子肥於郳,爲小邾子。左傳曰:魯擊柝聞於邾。小邾者,邾所别封。則其地亦在邾魯,不當爲齊地。今鄒縣有故邾城,滕縣東南有郳城,皆魯地。且郳之偁小邾久矣,不應又忽𧦝爲郳也。許意郳是齊地,非小邾國。凡地名同實異者不可枚數,如許書邾非鄒國,是其例也。據傳云遷萊於郳。高厚,崔杼定其田。葢定其與萊君之田,以郳田與之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郣bó p299上
注解:郣地。此從鍇本。鉉作郣海地,非是。郣是複舉字之未𠜂者,地謂有地名郣也。今其地未聞。葢春秋時齊地也,若漢二志之勃海郡,今直隷河閒、天津二府地。其謂之勃海者。師古曰:在勃海之濵因以爲名也。水部澥下曰:勃澥,海之别也。漢書子虛賦音義曰:勃澥,海别枝也。勃澥,史記河渠書謂之勃海。今靜海縣之海與山東遼東接境者,卽勃澥。司馬相如賦所以自琅邪觀成山,射之罘而浮勃澥。始皇所以竝勃海以東,過黃腄,窮成山,登之罘,而南登琅邪也。齊都賦注曰:海旁曰勃,𣃔水曰澥。勃與郣似可通。然勃海郡、勃澥,字皆不作郣。假令勃海郡字可作郣,則許當云郣海郡也,而不曰地。从邑孛聲。蒲𣳚切。十五部。一曰地之起者曰郣。周禮草人:勃壤用狐。鄭云:勃壤,粉解者。廣雅:𡋯,塵也。今俗謂粉之細者曰勃。皆卽郣字。地之起者謂虛脆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𨝸tán
注解:國也。齊桓公之所滅。衞風曰:譚公維私。小雅曰: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,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。左傳莊十年曰:齊師滅譚,譚無禮也。譚子奔莒,同盟故也。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。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。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。从邑𪉫聲。徒含切。古音在七部。按詩、春秋、公、榖皆作譚。許書又無譚字,葢許所據從邑。齊世家譌作郯。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。𨝸譚古今字也。許書有譚長,不以古字廢今字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邭qú
注解:地名。左傳注多不言名,如毛傳云水也,山也,地也,皆是。許君亦不言名,如郣地也,邭地也,以及邑也,國也,皆是。凡言名者,後人所改。从邑句聲。其俱切。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郂ɡāi
注解:陳畱鄉。陳畱郡,二志同。今河南開封府東至歸德府西皆是其境。陳畱郡屬有陳畱縣。此不云陳畱縣鄉,但云陳畱鄉,則是舉郡名不箸某縣也。曷爲不箸,有未審也。郖下曰弘農縣,鄏下曰河南縣,是舉郡縣同名之例。从邑亥聲。古哀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𨚵zài p299下
注解:故國。在陳畱。春秋經隱十年:宋人蔡人衞人伐載。三經皆作載。惟榖梁音義曰:載本或作戴。而前志作戴。古載戴同音通用耳。許作𨚵。左氏音義引字林亦作𨚵。吕本許。許所據從邑也。前志云:梁國甾,故戴國。後志云:陳畱郡考城,故葘。注引陳畱志云:古戴國。今河南衞輝府考城縣縣東南五里有考城故城,漢之甾縣,古之𨚵國也。甾與𨚵古音同。𨚵古字,甾漢字。許云在陳畱者,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畱也。水經注汳水篇曰:陳畱風俗傳曰:秦之榖縣,後遭漢兵起,邑多災年,故改曰葘縣,王莽更名嘉榖。章帝東巡,詔曰:葘縣名不善,其改曰考城。按莽、章帝不達同音譌字之源委,故不能正爲𨚵字。而風俗傳云秦之榖縣,則更無稽之言耳。从邑𢦔聲。作代切。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酀yān
注解:地名。从邑燕聲。烏前切。十四部。齊有高酀,卽高偃,高傒之𤣥孫,左傳曰敬仲之曾孫者。古人立文,後裔統云曾孫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邱qiū
注解:地名。从邑丠聲。去鳩切。古音在一部。今制,諱孔子名之字曰邱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𨚴rú
注解:地名。从邑如聲。人諸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𨙺niǔ
注解:地名。从邑丑聲。女九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䢳jǐ
注解:地名。从邑几聲。居履切。十五部。按西伯𢦟𨛫。周本紀作耆。徐廣曰:一作𨸔。𨸔葢卽䢳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𨝫xì
注解:地名。从邑翕聲。希立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䣇qiú
注解:地名。玉篇曰:䣇鄉在陳畱。从邑求聲。巨鳩切。三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𨟙yīnɡ
注解:地名。从邑嬰聲。於郢切。十一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䣊 𨜂dǎnɡ
注解:地名。廣韵曰:䣣,地名。說文作䣊。从邑尚聲。多朗切。十部。今俗以爲鄉黨字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郱pínɡ
注解:地名。从邑幷聲。薄經切。十一部。前志:齊郡臨朐。應劭云:有伯氏騈邑。後志:齊國臨朐,有古郱邑。按春秋莊元年:齊師遷紀郱、鄑、郚。杜云: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,齊取其地。然則伯氏騈邑卽此地。騈卽郱字。今山東靑州府臨朐縣東南有郱城是也,未知許意然不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𨝘hǔ
注解:地名。玉篇云:魯地名。从邑虖聲。呼古切。五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邩huǒ
注解:地名。从邑火聲。呼果切。十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鄝liǎo
注解:地名。从邑翏聲。盧鳥切。三部。左傳文公五年:楚滅蓼。釋文云:字或作鄝。榖梁宣八年經:楚人滅舒鄝。釋文云:本又作蓼。小雅:漸漸之石。詩序注云:舒,舒鳩舒鄝舒庸之屬。釋文云:鄝又作蓼。按坊記陽矦繆矦卽淮南汜論訓之陽矦蓼矦。繆者,字誤耳。前志六安國,後志廬江郡,皆作蓼。許不謂此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鄬ɡuī p300上
注解:地名。从邑爲聲。居爲切。十七部。春秋經襄七年:公會晉矦、宋公、陳矦、衞矦、曹伯、莒子、邾子于鄬。杜云:鄬,鄭地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邨cūn
注解:地名。从邑屯聲。此尊切。十二部。按本音豚。屯聚之意也。俗讀此尊切。又變字爲村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𨛭shū
注解:地名。从邑舍聲。式車切。五部。按玉篇引春秋:徐人取𨛭。杜預云:今廬江舒縣。按僖三年三經皆作舒。魯頌亦作舒。二志廬江舒縣,亦皆作舒。未審希,馮所據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𨜴hé
注解:地名。从邑盇聲。胡蠟切。八部。二志泰山郡皆有葢縣。孟子有葢大夫。廣韵蓋姓。字書作𨜴。古盍切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𨝌ɡān
注解:地名。从邑乾聲。古寒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𨟏yín
注解:地名。从邑𤎭聲,讀若淫。力荏切。七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邖shān
注解:地名。从邑山聲。所閒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𨞾
注解:地名。从邑興聲。鉉無,鍇有。今按廣韵蒸韵、集韵證韵皆引說文,則有者是也。虛陵切。六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𨟐tánɡ
注解:地名。从邑㙶聲。徒郞切。十部。玉篇䣘𨟐二同。引續漢書云:廣陵䣘邑也。按續漢書謂司馬彪郡國志也。今志作堂邑。云故屬臨淮,春秋時曰堂。考左傳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。昭二十年棠君五尚。字皆從木。而廣韵引風俗通:堂,楚邑,大夫五尚爲之,其後氏焉。字從土。葢今左傳從木,或誤。堂邑今江蘇江寧府六合縣是也。許但云地名,未知謂此地與否。㙶,古文堂字。文字各本奪。今補。見土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𨝭fénɡ
注解:姬姓之國。廣韵曰:馮,姓也,畢公高之後,食采於馮城,因而命氏。左傳云:畢者文之昭。王肅注尚書云:畢毛,文王庶子。然則𨝭爲姬姓國,其後以國氏,省作馮也。師古云馮歸姓,恐非。字廁於此者,許不審𨝭地所在。从邑馮聲。房戎切。古音在六部。○按許旣知爲姬姓國,則當知其地所在。葢古本據其次第可推,今本葢寫者奪之。補綴於此。切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𨛖kuài
注解:汝南安陽鄉。汝南郡安陽,二志同。今河南汝寧府眞陽縣縣東故安陽城是也。有鄉名𨛖。从邑,㕟省聲。𨛖,宋版及小徐皆不從艸。艸部𦳋,耳部𦖥,皆㕟聲。則固有㕟字矣。苦怪切。十五部。漢書䣙成矦周緤。服虔音菅𦳋之𦳋,則服作𨛖成矦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郙fǔ p300下
注解:汝南上蔡亭。汝南郡上蔡,二志同。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縣西南十里故蔡城是也。有亭名郙。从邑甫聲。方矩切。五部。○按𨛖郙二篆當與郪鄎郋𨜷郹等篆爲伍,寫者奪之。補綴於此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酈lì
注解:南陽縣。南陽郡酈,二志同。秦二世二年,沛公攻析酈皆下之。則是秦所置縣。今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縣東北有故酈縣城。从邑麗聲。郞擊切。十六部。按蘇林、如淳皆音擲。小顏漢書注:酈,姓。音歷。縣名音同蘇,如。○按酈篆當與𨚙鄛𨟚𨛋䣁六篆爲伍,寫者奪之。而補綴於此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𨟦qiān
注解:地名。从邑𠨧聲。七然切。十四部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
𨙨yì
注解:从反邑。𨛜字从此。闕。闕謂其音闕也。 文一百八十一一,宋本作四。今依鍇補𨞾。則一百八十二。 重六邑部自邦至𨛍,皆國邑殊名及國邑所有之地也。自鄯以下則皆地名。自西而東。鄯𥨪,西北之冣遠者也。𨜒則近東北矣。自邰至𨚶,漢之三輔,屬司𥛬。邽部二文,隴西天水郡也,在三輔之西,屬涼州。自郖至郉,弘農河南河内河東四郡也,在三輔之東,亦屬司𥛬。鄔祁,大原郡也,屬幷州。自鄴至郻,魏郡趙國淸河常山鉅鹿郡也。屬冀州。鄚,涿郡也,屬幽州。郅,北地郡也,屬涼州。鄋者,近北地之狄。自鄦至郹,潁川汝南郡也,屬豫州。自鄧至鄖,南陽南郡江夏三郡也,屬荆州。自鄖至𨙻,漢中蜀廣漢犍爲牂柯五郡也,屬益州。自鄱至鄞,豫章桂陽會稽三郡也,屬楊州。長沙在江南,故附於豫章下。長沙本屬荆州也。自𨙶至鄣,葢漢豫州兖州之地。自邗至厀,臨淮東海琅邪三郡也,屬徐州。郭至邭,齊地也,當屬靑州。郂𨚵,陳畱郡也,屬兖州。以下槩云地名,則未審其在何所也。
路径:段注说文·第六卷·邑部